2023年10月13日,在梁浩原、秦年秀、曾长育三位老师的带领下,我们2021级地理科学专业的全体学生在桂林开始了为期7天的自然地理综合实习。
我们抵达甑皮岩遗址博物馆,一起“触摸”着甑皮岩乃至桂林的史前文化。游走在展馆中,像是在翻看一本历史文明的书籍,一页一页地探索桂林先祖生存的奥秘。从夹粗砂陶釜到体现着其爱美之心的蚌饰品,无不展现着先祖们在努力生存中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甑皮岩人祈盼亲人苏醒重生的屈肢蹲葬的埋葬方式,令我们震撼,蜷缩的身体,强大的力量,我们体会到其对生命自然的敬畏。走出展馆,漫步在独山脚下,追寻着桂林先祖的生活足迹,幽绿青山,冰凉刺骨且清澈见底的的地下暗河,半开放的洞穴,覆盖着灿烂的桂林史前文明。穿梭在万年的时光隧道,我们感悟着桂林先人的智慧,激励着我们前进的步伐。
(甑皮岩遗址博物馆门口留影)
一览桂林先祖的历史后,大巴车又开始上路,我们开启了新的旅程。穿过曲折的山路,我们抵达壮观的龙脊梯田。一路向上,放眼望去,层层云雾丝丝缕缕地缠绕,美丽又神秘;山峰绵延起伏、高耸入云,梯田就像一级级金黄色的天梯,连接于天地之间;传统瑶寨坐落于山腰之间,梯田似一圈圈年轮环抱着它,和谐且静谧。我们站在山巅之上,面对壮美的龙脊梯田,面对着红瑶村寨,不由地肃然起敬,数代人的薪火相传、辛勤劳作,创造出这绿水青山间伟大的金黄色奇迹,成为凝固在中华大地上美丽的艺术品。
(在山顶合照)
(与当地人交流)
带着对桂林历史和文化的了解,次日,我们早早抵达灵渠。彼时,太阳刚从东边升起,照耀在灵渠,璀璨夺目。“北有长城,南有灵渠”,灵渠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水利工程,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智慧科技。走进流淌了千年的灵渠,迎面而来的是厚重的历史年代感,让人仿佛置身于历史之中。透过灵渠,我们似乎看见了两千多年前的宏伟建设,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所在。经过老师对灵渠原理的讲解,我们对灵渠的了解更进了一步,课本上的地理知识也在这一刻融于实际之中,脑海也被地理知识所充满。
(灵渠公园集体留影)
走过灵渠,我们到达具有浓厚历史文化气息的兴安博物馆。这里详细介绍了灵渠的修建背景、选址依据、水系分布等历史文化,历史毫不留情吞噬着过去,却磨灭不了过去的辉煌的文化和王朝。展示柜里的精美文物,无不在向我们诉说着历史的变迁,铜绿的外表下掩盖着的是历史的沧桑。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每个人不过是微小的尘土,古人虽已远去,却留下了千载灵渠,让我们不得不惊叹于古人的勤劳与智慧。
如果说灵渠是人类智慧的代表,那么八角寨应该就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代表。带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决心,我们徒步登上美誉“丹霞之魂、国家瑰宝”的桂林丹霞景区八角寨。山很陡,爬山很艰难,但是我们从未放弃。一路沿着陡峭的阶梯上山,我们看到了丹峰壁立、奇山秀岭,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龙脊天梯、生死谷、群螺观天、泪眼石等无数令人惊叹神往的奇观。我们在各个景点纷纷驻足观光,举起手机或相机,记录下八角寨的雄伟壮观,同时作为地理师范生的我们,感受着大自然的无限魅力,相互交流着课本上的知识与现实的交融。
(曾长育老师向我们介绍桂林丹霞八角寨)
(桂林丹霞八角寨景区留影)
桂林不只有大自然的美,还有我们不能忘记的红色革命背景。怀着对红军战士的崇敬之情,我们抵达湘江战役旧址红军堂,凝视着堂内陈列的作战图、枪支弹药、红军用过的布衣草鞋,仿佛将我们带回当年的战火硝烟中,深刻地感受着这段艰难的革命岁月。此时的红军堂两侧满是翠绿的银杏和杨柳,湘江在门前平静地流淌着,昔日的波澜壮阔早已归于祥宁,历史遗迹也随着岁月的洗礼而褪去原貌,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缅怀先烈,铭记历史,奔赴未来。随后,我们抵达光华铺阻击战烈士陵墓,我们怀着崇高的敬意在烈士墓前瞻仰,向烈士墓深深三鞠躬,缅怀着为祖国革命事业而壮烈牺牲的先辈们。
(红军堂)
走进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馆,我们不禁肃然起敬。阶梯之上,碑园寂静,烈士群雕栩栩如生,微风拂来,吹动着我们的发丝,仿佛在深情地向我们讲述多年前那一幕幕悲壮的故事。步入馆内,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重温了湘江之战的历史,从“战略转移”到“血战湘江”从“伟大转折”到“精神永存”,我们带着敬意参观一个个展厅,凝视着馆内朴素的军装、简陋的武器、激烈的战斗场景……我们为湘江之战的悲壮所震撼,更是惊叹于红军战士用生命开辟的突围之路,赞叹着红军将士英勇奋战,视死如归,一往无前的伟大精神。“一草一木一英魂,一山一石皆丰碑。”我们定当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认真聆听解说)
(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馆留影)
午后,我们乘车抵达漓江源峡谷,探寻漓江源头。溯源而上,是一望无际的竹海和清澈的溪流,我们更是发现泉水流淌之处有利用杆杆结构用切开的竹子做成的接水管子,“叮叮咚咚”“咕噜咕噜”水流欢快地奔跑,我们的内心也在轻快地跳跃。此处有溪水潺潺,碧潭荡漾,更有大峡之中悬泉高挂,银瀑如练,如此水景动静结合,让我们轻松释然。最值得赞叹的天鹅湖是个如同绿宝石般的深潭,潭水清澈明亮,冰凉如玉,微微的山风吹过,荡起细小的波纹,泛起碧绿色的光彩,我们在此驻足休息、玩水嬉戏,融入美景如画的自然当中,感叹来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漓江源峡谷景观)
漓江源大峡谷的山清水秀令人无法忘怀,山清水秀的背后,先辈们的辛苦付出也同样不应被忘怀。我们的步伐就来到了衡州会馆、千家寺红军标语楼和小红军墓。在千家寺红军标语楼,我们看到当年红军留下的标语和宣传画,“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当红军有田分”“打倒屠杀工农的国民党”等仍清晰可见,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当时红军为人民着想、想要解放人民的强烈愿望,及其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奋斗精神。
(千家寺红军标语楼留影)
如果不曾了解过去的波澜壮阔,就不会知道如今的壮美山河。抵达具有“世界溶洞之冠”称号的桂林漓江冠岩风景区时,我们选择了洞内步行、乘坐观光滑道、乘观光电梯、乘坐洞内有轨列车等4种方式进行游览,我们全程都在被被冠岩的规模宏大,气势恢弘所震撼,被钟乳石的琳琅满目,色彩斑斓吸引,我们不得不惊叹于大自然的巧夺天工。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石花菜、石帘、鹅管、石钟乳等地下岩溶微地貌,大家都收获满满。
(曾长育老师在讲解岩溶地貌)
体会了大自然的青山绿水,也仍会被独树一帜的古建筑所吸引。步入安静祥和的兴坪古镇,随处可见的古砖瓦残片,青石板地面,青砖墙壁,都呈现出一派古色古香的肃静氛围,让人沉浸其中不知时间的流逝。离开古镇,漫步在漓江边,感受到的是独属于漓江诗情画意的魅力,低头看,是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抬头望,是连绵起伏的青山。置身于美景之中,这一刻,心中是前所未有的宁静与自由。一路往前登上游船,开启了近距离对漓江的游览,领略到的是书中喀斯特地貌的美丽,我们不由激动起来,当背过一遍又一遍的地理书出现在眼前时,此刻,应是我们地理人的狂欢。
(漓江乘船)
此次实习的最后一站是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农民们摇着小船,带我们进入一个如诗如画的梦幻境地。在渡船上,伴随着潺潺的水声,清新的空气,让久居闹市中的我们实现浮躁的心与大自然的静有机融合。过江后,我们登上了龙山之巅,站在山顶,一同领略着桂林独特的湿地景观,放眼望去,是深浅不一的峰峦;近观江面,沟叉纵横、芦苇荡漾、水路曲径,一展桂林喀斯特与众不同之观。乘船返程,我们顺着农民伯伯划船的竹竿,碧波中清晰可见的是白云和绿树的倒影,就连丰美的水草,也随波摇曳,江面上生机勃发,而我们转身抬头望去,映入眼帘的却满是“迷人的白”,不禁让人牵挂着这充满野趣的原生态福地是否也会青丝渐变白发。
(同学们在测流)
(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本次实习,我们在实践中感受、理解和运用知识,夜晚开设的实习分享交流会更是让我们思考良多、感触良多、收获良多。伴随着凉爽的晚风,手握着纸和笔,我们围坐在一起,分享收获,讨论问题;梁浩原、秦年秀、曾长育老师对我们的问题给予点评,提出建议;我们在同学间的分享交流和老师的谆谆教诲中对知识的理解更上一层楼,交流分享会冷却了我们在实习过程中对地理知识的浮躁漠视的态度,提高了我们的学习热情。
(同学们在实习分享交流会上积极发言)
山水一城,山水一程,这七天的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我们走过了桂林的山山水水,感受到了桂林自然风光的绮丽,也品味到了桂林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情怀,真真切切感受到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美誉可谓是名副其实。山非山,水非水,它们皆是历史的轮回,本次桂林自然地理综合实习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有机会能感受到桂林的大好河山,同时我们也学习到了桂林山水的形成是各自然要素综合的结果,我们要用地理学科这一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去解决地理问题,从理论到实践,我们也实现了课本知识具体化。莫忘来路之艰辛,方能明晰今人之使命,实习的过程中有苦又累,但我们都十分珍惜这次实习的机会,在实习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努力提升自我,为将来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地理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一条:我院2021级地科一班成功开展校园义工活动
下一条:我校成功举办2023年“国培计划”自治区委托项目——初中地理骨干教师能力提升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