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科生教育 >> 教育活动 >> 正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021级地理科学专业顺利展开自然地理综合实习

发布日期:2023-10-26 作者:邱诗旋 曾梓桓 王婷 梁浩原 来源: 点击:

金秋时节,丹桂飘香,天高气爽,风清日朗。为进一步加强专业综合实践教学环节中的社会实践部分,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分析和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厚植地理家国情怀,促进学生对学科的理解与热爱。我院2021级地理科学专业班级在秦年秀、梁浩原以及曾长育三位老师的带领下,于2023年10月13日至19日赴广西桂林开展了为期一周的自然地理综合实习。

自然地理综合实习自2021年起被纳入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因此本次实习为该课程首次开课,实习内容丰富,全面涵盖了气象、水文、地质、地貌、植物、土壤、思政教育等内容。在实习前的动员会上,老师们向全体学生介绍了课程期望达成的目标和行程计划,布置了查阅资料、编写手册等任务,明确了实习中的相关要求,为实习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实习期间,地理学子参观了底蕴深厚的甑皮岩遗址博物馆、金黄如火的龙脊梯田和利在千秋的灵渠,惊叹于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游览了桂林之城徽象鼻山、天下之一绝漓江景和中国之瑰宝八角寨,赞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实习队伍拜访了信仰高地——红军突破湘江纪念馆,重走了红军长征那段艰辛的道路,感恩于革命前辈英勇的奉献。凡所到之处、走过之路、见过之景、听过之语,尝食之味、能动之思,无一不精彩、无一不有益、无一不难忘。七天行程,同学们实现了从书本走向现实、理论联系实际,不仅收获了丰富的地理知识,更在一次次对话与分享中获得了思考的能力。除此之外,实习也促进了个人人际交往能力,增进了同学之谊、师生之情,留下了一笔笔浓墨重彩的美好回忆。

10月18日上午7时,旭日东升,霞光满天。经过约五个小时的车程,实习队伍到达了第一个实习地点——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甑皮岩是桂林市面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万年智慧”的历史文化名片,是华南唯一一家挂牌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甑皮岩文化是史前中国多元一体进程的文化源流之一,代表了距今12000年至7000年前的古人类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的一种最佳适应方式,承载了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史前文化交流发展的重要历史信息。博物馆分为八个篇章,分别从衣食住行、工具技艺的发展、蹲葬文化、迁徙交流等方面全景展示了人类的发展盛况与勤劳智慧。参观期间,曾长育老师强调要带着问题看,要求学生能够划分新、旧石器时代,并对两个时期的人种、生产工具和生产力水平有清晰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不同时期古人类在居住方式和选址区位中所体现的朴素的地理思想。通过此次参观,同学们对文化遗址发掘与保护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深刻认识到桂林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在万类霜天尽自由的万年生存与发展中,桂林先民攻克时艰,勇于探索,开拓创新,为后期文化赓续、文明南渐、百越兴盛、民族融合、国家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

下午16时,实习队伍来到了象山景区,打卡桂林城徽象鼻山。象鼻山属于喀斯特地貌,位于桂林市内桃花江与漓江汇流处,山因酷似一只站在江边伸鼻豪饮漓江甘泉的巨象而得名,是桂林旅游的标志山。景区内游人如织,人头攒动,充分彰显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实习小组代表汇报介绍了象鼻山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借用历代文人墨客的视角,解释了其为何能够成为桂林的城徽山。同学们通过对真实地理环境的观察,从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角度,运用综合思维,对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形成与发展有了清晰的认知,领悟到了桂林山水的精髓。

6A69C

(学生参观甑皮岩遗址博物馆)

9A73D

(学生拍摄的象鼻山)

10月14日上午,实习队伍乘车前往龙脊梯田。龙集梯田位于广西龙胜县龙脊镇,距离桂林市区约八十千米,这里有“世界梯田原乡”之称,梯田耕作方式在此处形成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是壮、瑶等少数民族人民与自然抗争进而实现人地和谐的智慧结晶,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经过约三个小时的跋涉,实习队伍抵达金坑大寨梯田底部,时正值天降小雨,云雾弥漫,放眼望去,金坑梯田盘山而起,层层叠叠,蜿蜒如黛带,错落有序。在爬山前,同学们通过地质遥感影像地图,对景区地形及植被分布有了大致的了解。秦年秀老为进一步丰富实习课题内容,向同学们提出了具有当地特色的问题,如瑶族人民的头饰、服饰、民居等有何特色,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的关系是什么,瑶族女性头发乌黑茂密的奥秘在哪,龙脊梯田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有哪些并提出相关建议等问题。同学们通过实地走访,与当地人民特别是瑶族同胞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交流,对当地的民俗风情有了直观的了解,并对登山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做了详细的记录。通过从地理人的视角对当地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土壤植被特征的观察,分析民族文化风俗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同学们在欣赏梯田的自然人文之美的同时充分发掘了地理要素和地理关联,拓宽了师范生的地理视野,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扎根乡土的精彩案例。


(无人机航拍的龙脊梯田)

7270E

(学生拍摄的龙脊梯田)

10月15日上午,天气转晴,实习队伍前往了灵渠公园。灵渠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与都江堰、郑国渠齐名,是沟通湘江和漓江、联系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进而连接中原与岭南地区的古代交通枢纽。学生们在老师对于灵渠主要设施的用途与原理的讲解下认识到灵渠的重要性,并通过无人机拍摄的照片,更加清楚地理解其原理。

447E2

(无人机拍摄灵渠照片)

(全体师生在灵渠泄水天平处合影)

下午14时,实习队伍来到了兴安东村。兴安镇三桂村委东村因位于灵渠东岸,地处“湘桂走廊”要冲,故名东村。村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传统建筑集中,因有着独特的灵渠陡军传统文化而让众多文人墨客及游人驻足。学生们通过走访当地居民了解该村姓氏起源和多石头房的原因,引发了对不同地区人们就地取材建筑房屋的思考。

8DAF7

(东村石头房)

当天下午16时,实习队伍返回县城,集体前往位于古灵渠畔、面向灵渠公园依山而建的兴安博物馆。作为灵渠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重要基础设施,博物馆是展示灵渠历史文化内涵、突出普遍价值、真实性和完整性的重要场所。同学们通过参观博物馆并联系当日一路走来之见闻,进一步加深了对于灵渠的原理、用途、建造过程、历史变迁的理解,更全面地了解灵渠在中华文明中的历史文化地位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93499


(地科1班学生在兴安博物馆前合影)

晚上20时,师生在酒店一楼餐厅进行了实习三天以来的第一次分享会。分享会先由实习小组代表讲述实习三天以来印象最深刻的发现和自己的一些想法,然后由老师们进行点评。各组代表所讲述的点不尽相同,但都从自然要素、区域或人地的综合视角提出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老师们对一些真实环境下的学科问题进行了讲解,补充了一些细节问题,并鼓励同学在分析问题过程中进一步强化逻辑性。

5A858

(学生进行分享)

 (老师进行总结)

10月16日上午8时,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桂林丹霞八角寨景区。桂林丹霞八角寨景区是世界自然遗产、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资源县梅溪镇北部,与湖南省新宁县接壤。八角寨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丰富的多期丹霞地貌发育的遗迹。学生们在老师的讲解与带领下观察该地区丹霞地貌的特征、分析其形成与演变、理解垂直节理发育对地貌的影响,并学习正确测量岩石产状的方法。

86B5A


(曾长育老师讲解丹霞地貌)

(师生登顶八角寨合影)

从八角寨返回兴安县城途中,实习队伍前往了红军堂、界首渡口与光华铺阻击战旧址。红军堂是位于兴安界首渡口西岸的一座庙宇,1934年红军长征突破湘江时,红军在此设立指挥部,由彭德怀坐镇指挥红军阻击国民党军并实行渡江。不远处的界首渡口背靠界首镇老街,正是中央红军纵队过湘江时的渡河点。同学们认真观看了红军堂内的展示介绍,穿过依然保持着历史风貌的老街来到渡口,面对依然平静流淌的湘江,认真思考在战争年代一条河流对战局的影响,以及渡江地点、时机选择中的要考虑的地理因素。光华铺阻击战是湘江战役三大阻击战之一,其旧址距离界首渡口和红军堂仅5公里,几乎无险可守,英勇的红三军团将士们在此奋力阻击、反复拼杀,红十团付出了损失近半、两任团长牺牲的巨大代价,终于保证了党中央和红军主力顺利渡江。全体师生在光华铺红军烈士陵园面向烈士纪念碑列队肃立,曾长育老师介绍了周边地理环境和来此参访的目的,组织学生唱国歌,然后缓步绕行、瞻仰红军烈士墓,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

(全体师生在红军堂合影)

10月17日上午7时,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前往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碑园坐落于兴安县城西南1公里的狮子山,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由大型群雕、主碑、纪念馆组成。其中纪念馆主体造型为硝烟下的红军八角帽,外墙体主基调为红色,代表了数万红军烈士的鲜血。全体师生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重温了中国共产党从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到被迫踏上长征路的一些关键时点,全面了解了湘江战役前后的局势变化和在湘江战役中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通过本次参观学习,立志“以荡平天下不平”为已任、夺枪自尽不当俘虏的红一军团二师五团政委易荡平,从农民当上红军师长、受伤被俘后趁敌不备断肠明志“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红34师师长陈树湘,这些名字都深深印刻在每一名学生心中。大家真切地感受到“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尽埋英烈骨;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这首桂北民谣背后的壮烈,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勇于胜利、勇于突破、勇于牺牲”的湘江战役精神。

当日下午,实习队伍还参观了位于兴安县华江瑶族乡的衡州会馆、小红军墓、千家寺红军标语楼。衡州会馆是中央红军在渡过湘江后、翻越老山界前进行休整期间作为司令部使用的一幢砖木结构瓦房,会馆对面的小红军墓是华江乡民为纪念一名牺牲于当地的小红军所建。千家寺红军标语楼为一建于清末民初、砖木二层悬山顶结构的建筑,曾为千家寺村宗祀祠堂,后改为学校,红军宣传人员在其二楼南面骑楼墙面及东西两侧局部,用墨汁写下了“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当红军有田分”等二十余条标语及宣传漫画。这些标语展现了红军思想宣传工作与地方现实相结合,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学生们在这里更加深刻感受到红军面对艰苦环境时不惧牺牲并保持乐观的革命信念。

373BF


(讲解员正在讲解)

9E95A

(衡州会馆)


46D2A

(全体师生在烈士纪念碑园合影)

4EC30

(1班学生在红军标语楼前合影)

在完成湘江战役相关内容的参观学习后,实习队伍乘车前往漓江源大峡谷。漓江发源于广西兴安县猫儿山的高山矮林湿地之中,这里山高谷深、溪流落差极大。在峡谷底部,因堆积大量花岗岩巨石,溪流只得穿行其间,偶尔还会在阻挡下形成碧潭、跌水等景观;在峡谷两侧可见人工毛竹林与原生阔叶林。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沿着峡谷步道一路向上到达“天鹅湖”,老师在途中讲解了岩石的岩性、磨圆度与水质等知识,并抛出了若干问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江源地貌,思考影响水量、水质的因素,进而对于在源头区域如何具体落实中央领导所提出的保护漓江、保护桂林山水的目标任务提出自己的观点。

(漓江源天鹅湖)

当晚19:30,全体师生于酒店一楼餐厅召开本次实习的第二次分享会。各小组主要分享了在桂林丹霞八角寨景区与漓江源大峡谷的发现与困惑,对于丹霞地貌的垂直节理发育、漓江源水质好、沼泽发育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随后老师们做了点评总结,从地质角度解释了花岗岩、砂岩与石灰岩这三种岩石对水质的影响,从水文气象角度解释了漓江源沼泽分布的原因。在实地观察真实自然地理环境后能够与专业理论相结合,对现象加以科学解释,这生动一课令学生们受益匪浅。

(学生进行分享)

(老师进行总结)

10月17日上午8时,实习队伍前往漓江冠岩景区。冠岩地下河是桂林地区最大的地下水系,地下河水在冠岩出口直接汇入漓江。学生们乘电动滑道进入溶洞,大厅中高达三十余米的观光电梯“顶天立地”,廊道中观光小火车沿着轨道蜿蜒前行,带领游客进入一个个新奇世界。学生们认真观察洞内石钟乳、石笋、石柱、边石坝、石幔、石花菜等喀斯特地貌景观的形态特点,解释和分析其形成背景和形成过程。

(学生乘滑道进入溶洞)


(冠岩内的石钟乳)

下午13时,实习队伍来到了兴坪古镇——这座位于漓江之畔的古镇,城墙轮廓依旧清晰,古砖瓦陶瓷碎片随处可见,古色古香的建筑,每一处都透露出深深的历史韵味。古镇的房屋以木材和石头为主要材料,结构精美,风格独特。这里的房屋依山傍水,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在这其中还深感其浓厚的文化氛围,这里不仅有传统的民间艺术表演,还有各种地方特色小吃。

5C444

(兴坪古镇)

下午15时,实习队伍来到了兴坪码头乘坐游船,欣赏兴坪段漓江沿岸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清澈的河水和恬静的田园风光。密布的峰林多呈圆锥形,峰峦叠翠,如画如诗。游船行驶在碧绿的江面上,学生们领略到漓江的独特魅力和深厚的历史文化,收获了心旷神怡的游学体验。

4CCBD

(漓江风光)

10月19日上午7时,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来到本次实习的最后一站——桂林会仙喀斯特湿地公园。这里是广西亚热带岩溶峰林地貌中天然湖泊面积最大、最有研究价值的典型湿地,它与漓江水系构成了“桂林之肾”;这里也是沟通漓江与柳江水系的古桂柳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兴安灵渠并称为岭南地区的两大漕运奇观。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分小组通过就地取材进行水的流速和流量等的测量。乘舟游览湿地、登顶龙头山,观察湿地公园内的湖泊沼泽湿地景观、识别湿地物种,探究湿地存在的问题与解决之道,深刻认识到保护和恢复湿地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对自然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负责。

32F42

(学生在乘船)

结束了最后一站的考察,全体师生坐上返回学校的大巴车,在返校的途中,学生们都分享了自己在实习期间发现的新知识、观察并分析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在实习期间收获珍贵的经验与感悟。每位学生都展示了独属于自己的一份收获与见解,展现了地理科学专业学生独特的风采。

(学生在服务区分享)

通过这次为期一周的课程实习,学生们深刻地认识到了自然界的魅力和复杂性。通过实习,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从而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在实习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小组成员之间有效地沟通,共同完成任务,增强团队合作能力;通过不断地观察、记录和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和数据,对地质学、水文学、气象学等学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不仅增强了学科专业素养,也为地理科学专业全体成员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且通过此次学习,让学生们懂得了学习地理,不能仅仅只学习书本知识,还需要通过实践来巩固,正如古人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上一条:我校成功举办2023年“国培计划”自治区委托项目——初中地理骨干教师能力提升培训班

下一条:我院地信教研室受邀至南宁世纪空间技术应用公司交流学习